合同通常被认为是一纸合约,在合作交易中贯穿整个运作周期,从签订前的反复洽谈、签订中的审核确定、履行中的实施步骤、履行后的归档评价,各环节需要被管理层或企业主所知道、思考及重视。作为直接反应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载体,合同管理就较为容易地作为了规范化管控的重要环节,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中轴。
随着外部环境的更迭,对于契约精神的体现和认可,各合同主体均不再只是重情义、讲关系就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而是需要企业在将其由人情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进行必要的转变后,以管理一纸合约的形式来确定,从而实现现代企业对交易安全风险的控制。
但往往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痛点,归结起来表现形式通常为:1、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尤其对于文本审查的过程,签批留痕困难,易引发责任不清问题,审批效率也较低;2、全过程各个部门对于合同管理的职责并不一致,缺乏统一协同的窗口,导致各部门工作相互孤立;3、合同跟踪不及时,业务监控难,合同相关关系在履约时无法与合同文本约定内容有效串联,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履行失误或错误;4、对合同相对方缺乏管控,信息不透明;5、合同分类、调取、查阅等不够快捷;6、合同内容存在篡改可能、文档存储丢失等等问题。
基于上述痛点分析,企业在风控环节中对于合同管理可以从签订流程梳理、完善内控制度、专业知识输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提效的效果。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理清各类业务流程,此流程并非仅指企业主营业务的流程,是企业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法定的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外部进行商务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商业惯例及可操作的流程。
二、在理顺并了解各类合作流程后,制定适应主流方向的内控制度,该制度须权责清晰形成管理闭环,同时也需要有相对灵活的备选方案。
三、对于具体管理人员进行行业及专业知识的反复输
入,就风险点的提醒从内部至协同部门进行*********灌输,从签订源头节约合同会签的风险把控。
四、加强沟通,任何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工作内容的理解之上,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才可将团队工作分工与取舍进行统筹管理。
五、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新型管理平台或数据化操作模式,施行“一点落地多点共享”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企业合同数据的及时获取及智能分析。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合同管理方式,都需要想清楚事态的发展规划及步骤,在不论出现何种变化的情况下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方法,运用好的工具和手段,就能将风险把控、风险预防在合同管理层面落实到位。